一个读书困难,却又总能被文化人感动的家伙。有着啰嗦的灵魂。叫安徽,姓安。wx号:徽现场

看《spotlight》(聚焦)

这是独具金睛的spotlight,

这是行动有力的spotlight,

这是刨根问底的spotlight,

这是以一个光点(spotlight)照亮整个波士顿乃至全球的spotlight,

他们是真正优秀的媒体人,

他们所做的即是爱新闻者之所求,

他们聚焦的是正义,

他们对抗的是大众眼中的不可能,

他们用笔杆子为上千受害者伸冤,

他们以职业素养和一腔热血不懈抗争,

勇猛胜军人,

又温柔如亲眷,

精细地撕去浑浊和阴暗,

直击泥潭的最深处,

当一通通鼓起勇气苦诉衷肠的电话打进来的时候,

Spotlight做到了他们想做的,

他们感动,我们感动,新闻界感动,全世界撼动!

这方回归了新闻最本真的要义和追求,

是值得每一代媒体人去学习的。

 

 

这是一部高度还原一则真实的新闻深度调查过程的电影,表现出真正的媒体人应有的能力和职责担当。以前并没有看过这类题材的电影,在观影过程中,我感叹良多——来自各种角度。

如果我不是新闻系的学生,而是作为一个普通的观影者去看这部电影,我想我会自惊讶、紧张到愤懑,再至大快人心。但是,从新闻者的视角,除去这些普遍的观感,我会对影片中的聚焦小组有强烈的代入感,我会更细心地观察spotlight成员们的日常,观察他们工作的点滴:欢愉聊天调侃品甜点的时刻,紧张东奔西跑找线索的时刻,一步步深入后内心的复杂变化,都是深深印在我脑海里的——或许有幸参与冒险,我也将体验这样的人生。

《Spotlight》中的记者们都是神勇的,甚至比警察、特工更厉害,其实记者也许就是这么一个神奇的职业,平凡的时候他比谁都平凡,但总有一些时刻,他需要了解真相,不惜一切代价。他需要面对不同的人,被拒绝或被冷落,去不同的地方,危险或森严,反复跑,反复说,反复问,反复记,所以显得尤为辛苦。这亦是这个职业的迷人之处。或许每一次大事件都会给心灵带来一次深刻的荡涤。

新闻人,或者单说记者,可能给人最大的印象就是在写,但是全片留给他们敲击键盘的画面不过在最后的数分钟。全部的经历都浓缩的文字里,谁也无法感同身受那种脑海中文字、画面和声音交叠的感觉,思维飞速流转,重新梳理一切,再次受到冲击的同时又要保持客观和冷静,沉稳地敲击键盘,他们甚至核对每一处用词,以求写出最精准的报道,这不是咬文嚼字的较真,而是,在报纸时代,人们主要通过文字去了解一切,新闻人也只能通过文字叙述去展现一切努力的成果。或许这个过程最短,但是浓度最高。

 

这部电影中有几处让我印象颇深:

记者麦克·雷泽恩德斯是个血气方刚的人,他行动力强,个性坚韧,情绪波动也很大。当他发现家门口的神父也在名单内的时候,影片给了很长的一段跟走的镜头。那一段路上,他的内心甚是复杂:惊讶,恐惧,担忧,愤怒……他可能想即刻把自己的孩子都藏起来,把神父玩弄小男孩的事全告诉街坊邻居,可是他还不能,作为spotlight的一员,不说,是他的职责。这份矛盾,令屏幕外的我也甚是揪心。

第二处就是女记者萨查·佩弗寻访至一位神父家。那位神父竟然在知晓佩弗环球报记者的身份后仍无所畏惧、毫不羞愧甚至无比自然地承认自己猥亵男童的事实,那理所当然的表情令人震惊,但随即那句表达他自己幼时也遭受神父迫害的话语却不禁让人对这位头发花白的老人心生怜悯——原来他也是受害者,可以想见这个体制维持了多久,这个现象被多少人视而不见甚至视为习惯,又残害多少人的心灵迫使他们去施暴于下一代而“并未感到愉悦”。正如那位新任的总编所言,他们要对抗的不是红衣教主劳尔,不是一个人,而是整个庞大的教会体制。

第三处是罗比向众人坦陈他忽略了93年那位律师寄信举报的二十位教父一事。二十位!1993年!众人倒吸一口凉气。不是没有人在发现在斗争,而作为新闻人因为自身的疏忽而造成罪恶之源逍遥数年,这太让人自责和无法接受了,“你早干什么去了?”“为什么不早点发现呢?”这是对职业的拷问——新闻人掌握真相,就应明了肩上的责任,来不得半点疏忽。

最后一处,是影片最后聚焦小组办公室里电话不断的场景。这番忙碌的场景揭示的是新闻的社会功用,他不仅是要告诉人们发生了什么,他是真正具有社会教化的功能,与恶势力斗争、维护正义的职能和为万事伸冤昭雪、再现真相的功能。一纸文章,告诉社会,儿童被猥亵不是难于启齿的事情,被猥亵的儿童也不止谁一个,神父不是神圣的存在,当罪恶降临,教堂亦不能给他庇护……人人都明白了这些,才敢于启齿敢于举报勇于诉说。说出受害的经历,又抚慰了多少神经紧绷多年的受伤的心灵,罪恶的从上至下的利益链条被瓦解,又拯救了多少无辜男童的未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那一刻,在接电话、做记录的spotlight成员们看起来,真像是天使。

但我转念又想,新闻人虽然在调查中对受访对象温情无比,心情亦随事件发展一同起伏,但他们终究是冷血的,静默的。报纸被发售至各地的时候,他们一纸文字打破了平静的社会生活,又改变了多少人的心态和人生,多少家庭会因此合合碎碎,他们全然无需顾虑,他们所要做的,就是继续投身于下一次惊天动地的揭露。如此,新闻工作亦是冷静的旁观者的工作,思来悲凉。

这部电影展现的是一次精彩绝伦新闻深度调查性报道,影片中,工厂油墨印刷,报纸成批往外运的画面令人感慨报纸时代的远去。深度调查在“弹指一挥间”的今天已是尤为稀缺,人人追求新媒体,追求报道速度,如今复制粘贴大行,病句错别字乱飞,不实报道漫天,新闻人在今天丢失的不只是职业素养,连基本功也在流失。这又引发出对于新媒体发展走向的思考。

 

最后谈谈就这部电影剧本的选材,选取的是一件非常具有典型性的案例,事件关乎性、宗教、儿童等敏感点,同时其中的冲突也十分精妙。新闻界要抗衡的对象是代表西方基督教最神圣的信仰的教堂。

“谁会起诉教堂呢?”

“他要起诉教堂?”

这是影片开头不断重复的问话,问得我心里都有些发毛,觉得继续深入调查很是困难。

而后,报社、教堂,又牵扯到律师——一个巨大的利益链条,使谁都知晓真相,但谁都放之任之。

这尖锐的势力冲突也引人思考,这个社会,又被多少不同的势力缠绕而放任了多少罪恶和暴行?作为新闻从业者又要如何把握社会底线、职业底线和无形的势力底线去平衡自身的工作?

 

2016.10.9

评论
热度(2)

© 梦徽飞 | Powered by LOFTER